- Hungry Strategist
- Posts
- ⚡智能的代價:AI 是不是在偷我家的電?
⚡智能的代價:AI 是不是在偷我家的電?
TLDR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電力報告,與人工智慧、數據中心和加密貨幣相關的電力消耗預計將從2022年的460太瓦時(TWh)激增至2026年的驚人1,000太瓦時。
從歷史上看,從2010年到2018年,數據中心的能源使用保持相對穩定,佔全球電力消耗的約1-2%。然而,這一趨勢發生了顯著變化,目前數據中心在2023年已占全球消耗約3%,預計到2030年將上升至4%。要知道,這1%的差距便是美國4000萬戶家庭的一年用電量。這一增長引發了關於碳排放、能源短缺以及對消費者日常生活成本上升的擔憂。
預計到2025年初,全球可再生能源將佔總電力發電的超過三分之一,超過煤炭。能源專家對於在可再生能源生產和人工智慧能源利用優化方面的技術進步能夠降低成本和保護環境持樂觀態度。然而,這些好處可能並不會均等地惠及所有地區。在能源基礎設施不那麼發達的地區,例如台灣,我們可以預見到對日常生活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The Unfold
“Where are you going tonight, Frank?”
人工智慧(AI)產品正越來越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包括代碼生成、文本和圖像創作、數據分析、任務自動化等。隨著對這些應用的需求持續上升,對於訓練和推理所需的計算資源需求也隨之增加。
這種先進的計算能力依賴於位於工業規模設施中的大量複雜硬體,這些設施需要獲得大量的能源、水和其他基本基礎設施,才能有效運作。
有趣的是,在這場 AI 的盛宴中,能源往往是最被忽視的資產。儘管許多人將數據和芯片視為人工智慧創新中的主要驅動力,但卻鮮少關注能源——這一使所有技術得以實現的基本資源。雖說哪壺不提提哪壺,但正視這個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如果我們希望持續推進技術,就必須關注 AI 運作所需的能源需求。
Are we rushing into this too hastily and unprepared?
Are we pushing ourselves to becoming “intelligent” too fast?
The Big Chess Moves
2024年的夏季已成為超大型企業爭相購買能源的旺季,因為他們正在應對由 AI 革命驅動的驚人能源需求。亞馬遜、Google 和微軟等主要企業正對核能做出重大投資,以應對即將到來的需求激增。
聚焦於台灣,這個半導體產業的重地,我們正目睹著緊迫的能源部署挑戰。2023年,台灣的總電力產量達到335.6太瓦時(TWh),在我們邁向2025年之際,令人擔憂的分配情況如下:
81.8% 的電力來自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和煤炭)。
僅有18.2% 是來自清潔可再生能源,包括核能、水力、風能和太陽能。
隨著台灣計劃在2024至2025年間逐步淘汰所有核電廠,這一不平衡的狀況將進一步惡化,並且目前尚無明確的策略來將新的可再生能源整合進入電網。
考慮到這些發展,Google 在台灣投資太陽能解決方案以振興這個過度負擔的能源系統,並且亞馬遜和微軟也隨之而來,這一策略的智慧之處體現在幾個方面:
多樣化能源來源 有助於企業降低對傳統能源價格波動的敏感性,並提高他們對能源市場波動的適應能力,最終穩定能源供應並減少業務風險。
採購可再生能源 開放了獲取稅收抵免、政府補貼等激勵措施的通道,減輕與碳排放相關的經濟壓力。
支持可持續發展倡議 像是RE100至關重要。目前,谷歌在台灣的數據中心每小時只有18%的碳中和能源配比,而歐盟的平均配比為76%。
隨著亞馬遜和微軟分別在2025年和2026年建立數據中心,我們可以期待這些公司在確保能源供應方面採取更多戰略措施。
Sometimes it takes a natural disaster to reveal a social disaster.
回歸主題,雖然2022年全球電力消耗為460太瓦時(TWh),但預計到2026年,AI趨勢將消耗超過1,000太瓦時,相當於日本的年電力消耗。我們是否準備好迎接這股浪潮?這個答案可能因地而異。
我們不僅在目睹了技術進化的轉戾點,還可能處於一個環境保護和人類未來的延續不再是主要關注的轉折點。
At the AI summit, Schmidt said bluntly: "We’re not going to hit the climate goals anyway because we’re not organized to do it." He explained that while there are ways to make data centers more efficient, like using better batteries and reducing power losses, those measures won’t be enough to keep up with AI’s fast growth.
Instead of scaling back, he believes we should push AI development to find solutions that traditional methods can’t provide.
Source: Yahoo Finance
It’s a Wrap!
我必須承認,我對能源成本的擔憂最初是因為發現我家今年夏天的電費預計將比去年增加超過50% 🤯🤯🤯。這讓我必須找個管道研(吐)究(槽)。
客觀來說,這激增主要歸咎於化石燃料價格上漲和即將關閉的核電廠,但我無法忽視即將到來的更大挑戰。台灣僅有2400萬人口,在人均能源消耗方面全球排名第21,增長率則排名第10。驚人的增長,加上台積電今年的卓越表現,讓我心中浮現出更多問題而非答案。AI 會不會就這樣偷了我家的電,甚至更大程度地影響我的生活?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對科技突破始終抱有熱情。這份熱情促使我創建了你在讀的這份電子報 Hungry Strategist,以記錄我的見解,並密切觀察這些發展。然而,我們必須以謹慎和有紀律的態度來面對進步,特別是在這個受全球化和互聯網影響的相互聯繫的世界中。人工智慧最終應服務於提升我們的生活,沒有其他。就這麼簡單。